台灣的銷售結構與日本大不相同。
在僅約2,300萬人口的市場中,百貨公司、量販店、便利超商的密集度居亞洲之冠,形成高密度、高頻率接觸的零售環境。超商不僅販售日常食品飲料,更承載繳費、取貨、物流等多元功能,是消費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場域。
除此之外,還存在許多「隱形通路」,如 Facebook 團購社團IG賣家、直播主等,這些平台在新品導入初期能快速創造話題與流量,為品牌提供靈活且低成本的曝光管道。
值得注意的是,台灣年輕族群(20~35歲)已全面進入手機購物與社群導購世代,超過八成有固定使用網購的習慣。他們對於商品資訊的取得,大多來自FB IG、小紅書等社群平台或 YouTube/KOL介紹影片,而非官方網站或報章雜誌。
這也造就台灣的廣告行銷方式明顯不同於日本。日本仍以紙本廣告、實體促銷、品牌歷史為核心;但台灣則講求「互動性」、「即時性」、「話題性」,像是:
– 使用限時動態、社群留言互動累積好感度
– 開箱影片與素人推薦成為影響決策的關鍵
– 品牌若回覆迅速、參與討論,會大大提升信任感與黏著度
同時,年輕人對產品的包裝、設計、理念是否「有感」非常在意,甚至會因一則「有共鳴的品牌貼文」而轉發並進行購買。
台灣整體市場高度數位化、社群導向強烈,與日本相比更具彈性與速度。
品牌若希望有效進入台灣,需調整以「參與式」、「社群對話型」為核心的行銷策略,才能真正與消費者建立連結。